加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设
引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
长治市教育局
我市现辖13个县(市、区),中小学校 895所(含中职),中小学在校生42.5万余名。据2015年底统计,全市在校生1000名以上学校130所,建有心理辅导室的学校297所;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师人数为120余名,专职教师70余名,兼职教师2068名。从目前情况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专业教师的严重短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系列、绩效考核、工作待遇等,仍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瓶颈因素。针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极不平衡的情况,我们以加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设为抓手,引领和带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
早在2000年,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开始起步;2009年,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有力推动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2010年,市教育局、文明办、团市委联合以长治一中为依托挂牌成立了“长治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市教育局从资金、设
备等方面积极支持,并以全市心理骨干教师定期联系会议的形式,团结和凝聚了一大批专业教师和心理资源者。指导中心积极发挥联络、培训、指导、科研、推广等职能作用,认真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大力推进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咨询辅导、团队建设等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导向,以专业培训和专家督导为技术支撑,以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为实施主体,以课程与活动为工作媒介,阳光关爱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一、扎根学校,以生为本,着力构建“三向体系”
未成年人积极品质与人格的形成,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极大影响。为此,指导中心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构建了面向学生、面向教师、面向家长的“三向”阳光关爱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面向学生,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分阶段设置了具体教育内容。小学阶段以图卡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初步学会自我控制,树立纪律、时间和规则意识为主要内容,设计了系例课程。该课程由我市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左宏梅老师负责。初中阶段以加强自我认识,发展学习能力,构建良好关系,把握升学方向为主要内容,设计了12节共36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中阶段,以正确认识自己、掌握学习策略、促进人际关系,正确应对考试等为主要内容,设计了18个主题共54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这是我市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将在本年度结集出版。
此外,中心通过5.25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户外拓展训练、心理讲座,中高考考前辅导、心理社团等活动来实施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今,中心已举办了6期“5.25”心理健康周活动和10余次特色主题教育月活动,如 “爱心资料捐赠”主题教育、“青春期心理”主题教育月、“心存感恩,成就人生”主题教育、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主题教育、“和谐心灵,快乐成长”等。2012年,中心组织我市初、高中优秀心理教师组成中、高考考前辅导组,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中、高考前心理辅导活动22场;每学年开学,中心会选派专职心理教师为部分中小学开展“开学适应讲座”;中心还积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部分中小学开展“大课间心理拓展活动”,如袋鼠跳、定向越野、信任背摔等,系列化新颖、刺激的户外活动,帮助学生在看、听、行体验的基础上,提高了心理素质。中心创设了“晴心社”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社团活动160余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了理解与支持,获得心理调适技巧。
2.面向教师,通过班主任例会、教师培训、体验沙龙等活动,来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如长治一中构建了理论篇、体验篇、实践篇共24节课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课程,通过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每月一次的教师成长沙龙、每学年一次教师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太行中学以“心灵种树”为内容,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长治八中设计了心理辅导员培训内容,定期开展教师的心灵成长沙龙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为我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面向家长,创办了 “幸福家庭大讲堂”。2014年,长治市首期“幸福家庭大讲堂”在长治一中举办,活动通过
视频直播与现场体验的方式让全校3000多位家长都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了学校家庭心理健康辅导全覆盖。此后长治八中、火炬中学、梅辉坡小学、童乐幼儿园等学校相继开展了“幸福家庭大讲堂”活动,成千上万家长从中受益。在此基础上,中心总结形成了幼儿园6个主题,小学初中高中各12个主题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中心还分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学生家长座谈会,如“作弊学生家长座谈会”、“单亲家庭学生家长座谈会”、“隔代教育家庭座谈会”等,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亲子沟通,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立足现实 持续发展 着力夯实“五项工程”
指导中心立足现实,持续发展,通过实施标准建设、能力提升、网络信息、科研引领、环境营造等五项工程,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和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化布局。
1.标准建设工程。中心以《山西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标准》为依据,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努力做到“两化”:一是硬件建设标准化。领导高度关注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先后对心理指导中心进行过二次改建,2010年中心创设了咨询区、读书角、宣泄区的三间办公室,到2015年,中心扩展到11个功能室,22个功能区的一层楼的办公区,配备了心理沙盘、自信天使、音乐放松椅、智能宣泄仪等专业设备,进一步提升了中心的硬件配备。二是管理程序规范化。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值班制度、面询制度、危机干预制度、工作考评制度、咨询转介制度等,进一步规范管理程序和工作行为。中心坚持全天候开放,实行咨询预约制。截至目前,中心已接待个体咨询4400余例,其中未成年人咨询2300余例,家长咨询570余例,教师咨询530余例,撰写咨询笔记30多万字。
2.能力提升工程。目前,中心已有专职心理教师33名,兼职心理教师56名,心理志愿者43名。为促进师资队伍快速成长,中心牵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带动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心先后邀请辽宁师大金洪源教授、北师大班建武教授、北京的郝滨老师在我市开展元认知干预技术、沙盘游戏治疗、绘画艺术治疗、家庭系统治疗等心理辅导课程。同时派出教师赴太原、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学习专业技术。2014年中心组织了400余名骨干班主任、专兼职心理教师和领导参加了省教科院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2015年,中心派出10名教师参加清华大家的国培计划,今年又组织27名教师参加了网络国培和地面国培。迄今为止,我市有90%的在职专兼职心理教师系统学习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绘画艺术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等专业技术,有60%的兼职心理教师能独立设计课程,独立开展心理辅导。此外,我们还聘请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中心的名誉顾问)、华东师大原晓玲教授、山西师大张潮教授等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督导小组,定期为指导中心老师开展技术督导,中心专兼职教师也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同辈督导,为心理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学校心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和技术支持。
3.网络信息工程。2010年以来,中心陆续开通了心理热线——心理网站——心理QQ群——心理网络测评等四条心理健康网络信息服务途径。中心热线电话在工作日有专人接听求助者电话咨询,至今中心接待热线电话543例,心理热线服务有效解答了求助者的问题,缓解了求助者的压力,为求助者提供了及时的心理服务。中心借助一中网站设立了“心育导航”网络专栏,上传心理健康优秀教案50余篇,心理故事60余例,并及时发布中心工作简报。2012年以来,该校相继创建了学生QQ群—学生阳光心苑,教师QQ群—教师心灵驿站,家长QQ群—父母心灵吧。现在线学生710名,教师67名,家长371名。QQ群的创建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各群成员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交流空间。2014年,中心成功安装了心理网络测评系统,该系统有40套问卷, 心理测评问卷的网上使用让师生随时自测、随时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在必要时寻求帮助。同时,也为中心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团体辅导。
4.科研引领工程。近年来,中心参与和主持了四项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其中两项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去年,中心承担的《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山西省社科院年度重点课题),已经结题,科研成果发表于《中国德育》2015年15期,在此基础上,我市报送的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案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评为“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今年,我中心即将结题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化重点课题——《以课程为主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课题组已有18篇研究论文获奖。在2016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与生涯规划高端论坛”上,我中心报送的两篇原创活动案例分别获大会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
5.环境营造工程。中心着力挖掘各种积极因素,通过心理报纸、新闻广播、宣传彩页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中心创办了《晴心园》心理辅导报,该刊分为学生版、教师版、亲子版以及综合版四个板块,全方位地涵盖了家庭、班级、校园这三个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中心定期会将报纸发放给各中小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中心活动会通过长治教育新闻,长治夜线等媒体途径宣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此外,中心还设计了徽章——“心情驿站”,专用书签——“四季心情”,激励卡片——“爱心卡”,心理信箱——“心晴小屋”、回复学生来信的专用信笺——“心情故事”等,心理宣传彩页以各种色彩、线条、符号等视觉元素,图文并茂地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多角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达给受众。
三、示范引领 区域辐射 着力推动整体发展
中心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建设规律,借助“长治市心理教师联系会”, “长治市区县未成年人指导中心”,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教育基地”三大平台,积极开展工作,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中心多次组织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调研,并完成调研汇总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了依据;先后指导五所初、高中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中心,为全市中小学校进行了30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和活动示范;中心心理教师服务于13个社区,并在社区开展了十余场心理健康讲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中心为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搭建思想交流、教育研究、个案研讨、成果共享的平台,全方位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中心还非常重视县际、市际的合作与交流,先后接待了晋城、晋中、运城等地相关领导和教师的参观交流。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教育基地”在中心挂牌成立,以此为契机,中心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组成实验研究团体,立足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共同致力于推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发展。
六年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指导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被评为“长治市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单位”;2015年我市三所学校荣获“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中心荣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2016年,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建设与生涯规划高端论坛”会议上,中心的三名专职心理教师荣获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奖”。
2016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