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内部动机是如何被置换的?
14年年底我开了公众号,刚开始我更新文章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作,以一种与读者分享和陪伴的心态在写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拿到原创标识,可以开通留言了,然后又开通了赞赏功能。
这个时候我写文章更有动力了,可是这样一种“有动力”的状态维持了不到半年。我的心态就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每次发了文章之后,我会特别关注阅读量有多少,会关注读者留言和赞赏的情况。如果阅读量不高,留言不多,评价不好,或者读者赞赏比较少,我就会觉得失落,甚至感到沮丧。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写文章的动力明显不足,写作不再是为了自己喜欢,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阅读量,更多的好评,更多的赞赏。
渐渐的,我越来越没有动力写作,写一篇文章会拖延很久,我开始思考:发生了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家门前有一片美丽的草坪。
一天,一群孩子来到草坪上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地收下了老人的钱。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后来,老人的草坪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这群孩子原本是为自己而玩,可是当老人给他们钱,并告知这是对他们玩耍的感谢(奖励)的时候,这群孩子由为自己而玩,变成了为了老人(美分)而玩,所以,当老人的奖励(美分)变少之后,小孩们就不玩了。他们的玩耍动力先被置换,后被消解了。
我原本是为了喜欢,为了分享而写作的,当写作可以获得阅读量,获得赞赏后,我变成了为了更多阅读量,更多赞赏而写作,当阅读量不高,赞赏不多,我就失去了写作的动力。
我还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写作的奴隶,被数据绑架和奴役了,也感受不到写作带来的单纯的快乐了。
我写作的内部动力就这样被置换和消解了(写到这里,我并不是说公众号平台上原创文章获得赞赏这样的机制不好,从某一个层面来讲,这是非常好的读者鼓励作者写作的方式)。
其实,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内部动力是如何被置换和消解掉的?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动力被置换与消解的情况?
-02-
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是好的
从社会心理学的书上,我学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过度理由效应”,可以用来解释这种情况。
“如果人们自己对某种活动有兴趣,则外加的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损伤人们原有的兴趣。外加的奖励诱导人们为使行为的外部过度理由得到解释并维持认知的平衡而必须消减自己原有内在的理由,从而造成‘过度理由效应’,即外在过度的理由有伤害内在动机的作用。”
人们原本的认知和行为是平衡的,当获得外加的奖励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为了重新获得对自己行为解释的平衡,人们就会告诉自己,“我是为了这个奖励才这么做的”。这时,他的内部动力就失去了。
与此同时,如果取消外在的理由,通常是奖励,就会造成“不充分理由效应”,人们会终止行为。
关于“过度理由效应”有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德西实验。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
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
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
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来自百度百科)
其实人的大脑和思维是很容易混乱的,一旦做一件事情的理由太多,就搞不清楚我是为自己做,还是为了别人而做。
“过度理由效应”给人们启发: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放在孩子学习上,就是:父母要注意对孩子的奖励方式,不要让他以为自己是为了奖励而学习。这样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没有了奖励他就不愿意学习了。
其实不仅仅是奖励会成为“过度理由”,惩罚也是。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从小的学习都是在父母严厉的监督和高压下底下完成的。如果不认真做作业,父母会打他或者骂他。
每年寒暑假,父母一出门他就不学习了。一听到父母回家的声音他立刻假装在学习。父母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摸电视机的后盖,看看他之前是在学习还是在看电视。
长期以往,导致的问题是,上了大学,脱离父母的监督和控制之后,他根本没法控制自己,没日没夜地打游戏,大学第一年挂了十门课。
大学他读了五年,好不容易才毕业了。
后来,他工作了。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他只有在上司的催促和要求之下才能完成工作,不然就是浏览网页,一天都在上网中消耗掉。
生活也是如此,女朋友在,就会收拾一下家,不在,家里就是一片混乱。
他的工作和生活陷入失控—自责—继续失控—继续自责的循环状态。
在他的心智模式中,认为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别人,为了父母学习,为了领导工作,为了女朋友搞卫生,而不是为了自己,而他几乎找不到“自我”。
他的问题在于因为过度的外在约束(父母过多的监督和控制),使得他自己的内部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和培养起来,一旦没有外在的控制,自我就是失控的状态。
要解决他的问题,不仅要培养他的自律精神和能力,还需要让他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感受到来自自己内部的动力,感受到“我”的存在,从而激发“我”的动力,“为我行动”。
而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作为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拥有自律的能力,并不是对他进行控制,恰恰相反,而是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给孩子机会和空间学习管理自己,慢慢的,他才能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
一味他律,缺乏自律,当外在约束去除,自我将陷入失控与放纵之中。
-0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有一朋友说:“不要把兴趣变成你的工作,那样你会失去这门兴趣,也会厌恶你的工作和生活。”
我相信类似这样的话,很多人都听过。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在于:一旦兴趣变成工作,工作带来的压力、责任(惩罚)和物质回报(奖励)就会消解一个人的动力,将原本喜欢的兴趣变成不喜欢的工作。
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所谓的兴趣并不是“真的兴趣”,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做那一件事,更多的是一种游戏或者“叶公好龙”的心态,看到别人在做这件事,自己也去做。
结果兴趣变成工作之后,要么发现自己的能力跟不上工作的要求,产生了挫败感,要么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喜欢做这件事。
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做一件事,他的内在动力不会那么容易被消解。
另外,关于内在动力被置换与消解的情况,我认为是可以避免的。那如何避免内部动力被外部的过度理由置换与消解的情况?或者说,如何保持做一件事的持续动力呢?
我有几个方法可以分享:
1、控制工作的强度和节奏。
任何工作,哪怕是由兴趣转化成的工作,如果工作过度,就会给人带来疲惫和耗竭感,而疲惫和耗竭感则会降低人的动力。有节制,有良好节奏的工作状态,则可以让我们工作的动力细流长流。
有句话说,想要保持好胃口,就不要吃得太多。保持适当的饥饿感,我们才会有吃饭的动力。Stay hungry,stay foolish.
2、跟随自己内心的动力,不要过度勉强自己以减少内部动力的消耗。
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因为有外在的奖励或者压力,我们就会强迫自己,有时心里不喜欢做,也会强迫自己,勉强自己久了,导致自己的内部动力流失了。
所以,跟随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凡事不要太勉强自己。
我现在更新公众号不像之前那样给自己压力了,有动力的时候就多写,没有动力的时候就不写,这样反而能够让写作的动力源源不断。
3、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在过程中体会做这个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这其实就是活在当下,当一个人越是活在当下,他内在就越不机械,越不容易落入自动驾驶模式,他就能感受到很多流动的,细腻的东西,那样他的内在动力就容易保持住。
4、激励是一种策略,不要给自己单纯的物质刺激,而是学会激发一个人的内部动力。
激励要讲方法,不能只靠外在奖励,有时精神上的认可非常重要。如果我想到一个新的选题,写了文章,即便文章阅读量不高,赞赏不多,我也感觉很开心,因为我会认可自己,认为自己没有重复之前的话题,而是尝试了新的选题。
父母激励孩子也是一样,有时候孩子把一件事做好了,不给物质奖励,但是我们内心真诚的肯定,口头上积极的认可,就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使其持续不断的努力。
5、常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学习的原初动机是满足好奇心,获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为了考试,为了父母;工作也不仅仅是为了钱,为了收入,还为了成长的快乐。回到最初的纯粹上,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快乐与满足。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外部的理由越来越多的成为我们行动的动力时,最好停下来,提醒自己不忘初心,问问自己为什么出发?这样我们也许又会充满动力了。
6、建立属于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人的评价体系也分两种: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
建立起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学会为自己玩,而不是为别人玩,为美分(奖励)玩才是真正能让一个人保持源源不断动力的方法。
如果将外部因素作为参考标准,我们很容易受其影响,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是无法控制的,就像我写这篇文章,阅读量、赞赏量并不是我能控制的,如果我按照这些因素来考量自己的行动,我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行为的动力也受影响。
再比如,同样是打工者,一个是为了老板打工,一个是为了自己打工。
前者在自己努力工作,但是如果老板没有给他奖励、肯定的情况下,他就会减少努力。
后者会思考自己在工作中学习到什么,自己有没有进步,离自己的目标是否有更近一点。所以,即便老板没有给他奖励,他一样会努力工作,而这种努力时间一长自然会得到回报。
这个老板不给他认可,换一个公司,换一个老板也会给他认可,或者他自己创业,市场也会给他的努力一个认可。
愿你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拥有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为自己而玩”,玩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