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减压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天地 >> 心理减压 >> 正文
房价是涨了,可你真的买不起吗?
时间:2017年04月12日 22:06   作者:   点击率:

封面图.jpg

>>>01<<<

房价是涨了,可你真的买不起房吗?

朋友圈看到一个小段子,这样讲的:首付给你降了,利息也给你降了,现在连契税也给你降了……全世界都在帮你,为什么你不帮你自己?

有朋友春节前想卖套房,挂在中介没什么人问。春节后,武汉新楼盘每平米上涨1000——4000元,朋友这套房瞬间被提高十来万。还有个朋友原本年前打算买房,犹豫了一下,结果开年后不仅价格涨了,房子可选的户型都不理想。

几天前,看了篇文章,说现在开发商比买房人还要着急,为什么呢?国家出政策去库存,哪里的库存最多呢,三、四线城市。像武汉这样的1.5线城市,库存根本就不多,有的话,也是在三环以外了。

国家连续出台的政策,激活了老百姓买房的激情,尤其跟前几年限购政策一对比,这种一收又一放的方式,最撩人了。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人要买房,但是房子断档了,这么好的市场行情,开发商干着急。这篇文章讲得挺有道理,我在网上查了下2016年武汉的新楼盘,果然,二环以内的没多少。

武汉如此,何况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哪里有什么好库存呢,都是距离市中心大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库存。中心地越来越稀有,价格只会更贵。网上晒出的各大城市售楼处被挤爆的图片,看着觉得不像是抢房,而是抢粮仓。

>>>02<<<

对于房子的看重,全世界人民恐怕都差不多,中国人更在乎自己有没有房子,有几套房子。这个已经超越了理性控制,虽然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房产权限是70年,对于居住来讲,买房子和租房子实际差别不大,但是心理体验却大不一样。

类似抱有“不买房,可以有四海为家的自由,买了房,就被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样想法的人,境界实在很高,而且也是极少数异类。绝大多数有钱没钱的人,都免不了俗,需要“我有自己的房子”的确定感。

人的心理需求中,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除了通过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获得这两种需要以外,买房,是一种更简单可控满足自己这两种需要的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买房的心理意义对中国人来讲很重要。

从远古的部落迁移,到君主文化下的封地赏田;从为扩充疆域发动的各种战争,到我国近代实施的土改;从八十年代还能被国家分房,到九十年代实行商品房经济。一块土地,就是一个实体空间,人类在获得实体空间的方式上变得越来越象征性。

过去靠打仗,今天靠你手上的货币。用货币去交换回一个实体空间,比头破血流地抢要文明得多。

在群体中,人们需要一种叫做“位置”的心理体验。

比如,在一个几十人的单位中,我需要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上。在家庭中,我需要知道,这个家庭的内部空间里,我在哪里,父母和兄弟姐妹又在哪里。

这种“确定自己位置”的需要不可忽视,它是秩序的保障,它让一个人能确定自己是被装下,而不是被挤出去的。

让一个人减少对占了别人的位置,或者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据的焦虑。它也让一个人在确定有自己的位置后,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

“安居乐业”百度词典的意思是:安定地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用心理学解读是:感受到安全和稳定后,才能有干别的事情(工作、人际关系)的心理能力。

人类进化的历史中,与自然界的动荡和危险做斗争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人类学习建造各种各样的房子,不管是什么样的房子,“坚固”都是最重要的。

房子不仅能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抵御危险,而且它也成为了安全和稳定的象征。古代帝王活着的时候,都会提前为自己死后修建“房子”,现代人活着的时候也会为自己提前买块小小墓地。

无论是生是死,人们都在确保自己有一块实体空间,这个需求已经是集体潜意识了。除了尊重和接受,我看也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了。

>>>03<<<

今天下午工作室开会,我们聊起有些学员报名各种网络视频课程,但是有一个问题可能被忽略了,就是网络“卡顿”带来的无法流畅学习的体验。

如果我们的电脑配置比较低,家里的网速比较慢,都不可避免地在看视频直播课程时被“卡”住。但是很多学员似乎宁愿被“卡”所烦扰,也不太愿意去更换一台性能优良的电脑,或者去升级家里的宽带。这可能需要投入几千元,但是比起使用好的工具让自己舒服,几千元其实也不算什么。

我们的生活里,舒服的关系、有成就感的工作、稳定良好的情绪都是软件级别,房子是最大的硬件设施。

一套房子,大小不是很重要,采光够好、通风不错,有阳光的时候,能在屋子里被晒着,下雨刮风时,能觉得屋外屋里是两个世界,有个阳台摆上几盆绿色植物,这样的硬件能让我们感觉到生活更美好更流畅,如果钱能解决,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一位朋友去年上半年买了一套房,交房时间要到2017年年底,也就是等到他能住进去的时候,最快也要到2018年。

我觉得用三年时间来等待舒适的居住,时间成本很高,虽然因为交付周期长,房价略低一些。相比而言,我宁愿现在花的钱多一些,来提前享用居住的愉悦体验,在愉悦的体验中,人会更有工作的动力和热情,来实现更多的收入。

如果买房不是用来投资,而是用来获得舒适的居住体验,房价是高是低真的不重要。

既然我们无法调控房价,房价对一个人和对一千个人来讲都是一个价,越早购买,越早享有舒适、流畅的硬件保障,及时满足自己对房子的象征性的需要,其实才是真的赚到了。

我们无需考虑开发商的利益,也无需考虑国家为什么要出手救市。而是说出一个事实:在个人无法改变外在现实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让自己舒服才是王道。

>>>04<<<

“让自己舒服”对于一些人来讲是被潜意识禁止的。

范冰冰有句话说:不要问为什么这么贵,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买不起。

这句话很经典也很心理学。当我质问这个东西为什么这么贵的时候,我是把“我无法拥有”归因于你,而当我问自己为什么买不起的时候,是把外归因转化回来,反思自己为什么无法拥有。

最近,我身边打算买房的朋友有好几个。有个朋友跟我讲,她去同一个片区看了两个楼盘,一个楼盘价格适中,但是小区环境、配套设施、户型结构、采光、隔热保温都很一般。

相比较而言,另一个楼盘各方面都要好很多,而且她对这个高档楼盘也很倾心,但是均价要高出3000元每平米。很犹豫是选择比较便宜的,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

我说,当然选择自己喜欢的,钱是为你的需求服务的,不是控制你的需求的。你买了喜欢的房子以后,自然会更有动力赚钱还贷。

很多人的逻辑是,因为我没钱所以我不要。其实这个逻辑是不对的,正确的逻辑是:我意识到我有这个需要,我在情感上理解和照顾我的需要,然后在行动上满足我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自给自足,自己照顾好自己。

越小的孩子,他的需要越依赖于父母给予满足。

假设父母有能力理解和回应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对自己的需要越清晰,越能表达出来,通过内化父母的态度,来学会照顾和实现自己的需要。

相反,假设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漠视、打压、嘲讽、不耐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好的,会给父母添麻烦,就会压抑或者变形处理自己的需要。

这样子,孩子就没有空间去了解自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需要,也会内化一个“不能理解和回应需要的父母”在自己心里。

我们见过这样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拧起来,很难被安抚,问他为什么不舒服,他也说不清楚。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这样表现,肯定是父母经常没有比较好地回应孩子的需要,导致孩子对自己的需要又混乱又焦虑。

长大之后,这个孩子也就没有能力在各个层面满足自己,比如情感层面、关系层面、现实层面。我在和一些来访者讨论他们的需要时候,也常常看到,他们很难过很无力地说,我也不知道我需要什么。

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资源分配的问题,而是对待“是否允许自己舒服”的态度。

穷是一种病,这话没错。因为父母的脸色,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要,觉得自己是不配被满足的,为了配合这个信念,在很多方面收缩自己的能力。

害怕如果施展能力,就会获得太多回报,比如用工作能力换取了很多钱,再用这些钱去换取让自己更舒服的生活,比如动不动就任性地休个假、出国旅游、买套喜欢的房子、在漂亮的房子里买套高级音响、买个德国洗碗机解放自己的双手等等。

这种舒服会粉碎一个人觉得自己不配被满足的信念。而这个信念代表了一个人和他父母的关系,如果这个信念被破除了,内在和父母的链接也被解除了,这会让一个人的内在小孩伤心欲绝。怎么个伤心欲绝,大家想想,送小孩子初次上幼儿园,他是怎样难过地大哭,不舍得和妈妈分开,就是那个程度的痛。

我想起妈妈每次来看我,十几公里的距离,无论我怎么劝她接受专车接送,她都还是会转两趟公交车,来回用上四个小时的时间这种方式,哪怕她有晕车的毛病。冬天,她还是会用手洗床单,拒绝用洗衣机。我送给她的首饰,她非常喜欢,但她不会戴着。允许自己舒服,是让她陌生又拒绝的事情。

不要问为什么这么贵,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让自己配得上拥有。这的确是每一个感到手头紧张的人需要向内看的事情。这个时代,赚钱不难,难得是允许自己配得上拥有舒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