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天地 >> 交际心理 >> 正文
过于在某个人面前追求一个“好”的形象,你们的关系或将走向衰亡
时间:2017年04月12日 21:58   作者:   点击率:

封面图.jpg

我是在中午和友人的探讨中再次产生的这种感觉——如果你过于在某个人面前追求一个“好”的形象,那么你们的关系终将走向衰亡——而它的确在许多人的身上得到验证,甚至,它已成一种普遍现象。

『1.刻意追求“好”的形象并不会让你快乐

2009年,我还是一个小姑娘,在那年我开始了最初始的一段感情。或许因为初次接触恋爱,又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总之,我非常执拗得扮演着一个“好”的女朋友的形象,包括善解人意温柔体贴、从不在他面前说脏话、每天提醒对方冷暖的变化、满足对方各种现在看起来并不太合理的要求等等。

最夸张的一次是对方因沉迷于网游花光了自己的学费后向我苦苦哀求借钱,我竟一时脑热给了(当然是有借无还的借)。

我不停地给自己洗脑,告诉自己一个“好”的女朋友就是应该这样的,要让任何人(包括他)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感情发展到最后对方劈腿被我发现,在明晃晃的证据面前我听着荒唐的谎言答应了和好。甚至最后的分手,都是他提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大概的确做到了所谓的“好”的女朋友。身边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朋友都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女朋友。

那么,那个时候的我快乐吗?

在我后来的无数次回想中,我只存在一种心情——恨不得穿越回去给当初那个250一个巴掌,大声地告诉她“你个傻逼”。

所以,那个时候的我当然是压抑且不快乐的。

所以,总结“我”以及许多类似于“我”的人群的经历之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刻意追求“好”的形象并不会让你快乐。

2.它意味着最真实的那部分“自我”的压抑』

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一定存在光鲜的一面,同时存在一些瑕疵。

对于我来说有时爆一两句粗口、三四天不洗头发、衣服丢得满房间都是、不高兴的时候发脾气、懒散拖延偶尔失联等等都和我的发色一样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基因中。

当我刻意地要成为一个“好”的形象时,这些并不是彻底消失,而是伴随着种种不甘的情绪被深深地关押在小黑屋中。

一开始,它们在小黑屋中安分守己,时间久了,在对方看不见的时候,小黑屋里的种种就会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然而刚冒个头却因受理智打压不得不继续蛰伏。

时间久了,它们势必变形。

在曾经的“我”的身上,它们的变形是一种仿佛受了极大委屈的姿态——即使没有明确的表达,这种始终充斥在我和他之间——这也是导致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关系处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变扭中的主要缘由之一。

在时隔N年,我亦怒学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之后的现在。再度回忆时,我捕捉到了一些过去忽略掉的东西。

比如,在那个时候的我压抑且不快乐的同时,那个时候的他同样是压抑且不快乐的。

3.它可能只是满足了你抢占无聊的“道德制高点”的一种行径』

回忆过去那段经历,有一种感受非常的强烈——彼时的我是无论如何也要听到这样的评价:她真好,她的男朋友真是个混球,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仿佛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后,我就充满了力量——只可惜这种力量在关系中仅仅滋养着一方却戕害到另一方。

这大概也就是一开始挺美好的关系走向衰亡极重要的的一个原因。

所以,我想我大概是有利用了这一点迫使对方不得不朝着我的希望去表现。这恰恰是许多人在经营感情中使用的一种特别不入流的手段——占据“道德制高点”。

所谓“道德制高点”就是在某件事上你表现得像圣人一般,其他人无论如何都没法苛责你。“圣人”当然是好的咯,然而这种方式下的“圣人”却往往如上文中的“我”一样刻意且不真实。

在之后的几年,“我”体察了不同关系类型中自己的呈现方式,再次验证了任何一种关系中,当一方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时,这个关系必定是纠结且痛苦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景象却是存在于每一种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情侣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同事关系、陌生人之间也存在。

它往往披上“爱”的外套,以“病”“弱”的名义,牢牢地抓住某种社会道德规范——比如儿女要孝顺父母、男女朋友要关爱对方、青壮年要礼让老者等等——让处在关系中的另一方无从抵抗、缴械投降。

如若不加以调整,它往往发展成两个极端:以一方痛苦,另一方更痛苦地纠缠一生,形成相爱相杀的局面;一方痛苦,另一方痛苦到不行后置死地而后生般地终止关系,老死不相往来。

有这么一个故事,故事里的a告诉我“我那么爱他,爱他愿意为他去死”。所以她真的有试图用刀割自己手腕,而那时在沉重的“爱”的压迫下,她的另一半就会停止和她置气,关心她、顺从她。

我不知道a的感情最后发展成以上哪一种结局,但我想无论哪一种都不是a或者其他任何人渴望拥有的。

而这一切的开端,往往体现在强烈地表达“爱”、刻意追求的“好”。

4.真实的自我表达比刻意的追求“好”来得更有吸引力』

事实上,真实的自我表达比刻意的追求“好”来得更有吸引力,即使那显得有点“不好”。

我曾经在朋友相亲时偷偷地坐在旁边桌听他们的交谈,在面对朋友显得“二了吧唧”的语言时,她对面的那位小哥被逗得乐呵呵的。后小哥追求友人,友人好奇询问对方为什么喜欢她,小哥的回答令人感慨。

“和其他端坐着表现得很优雅的女孩子完全不一样,很真实、很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表示,在面对特别“好”的异性时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对方那么好,我哪里配得上。”“太不真实了,这种感觉会连带着对我们的关系打上问号。”“我自己一堆毛病,他(她)这么完美,想想都觉得我们不太合适。”

在提及对方表现得这样的“好”可能是为了取悦他们、迎合他们时,他们大笑表示,“不可能,又不是拍电影。”“如果我真的让对方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得那么好,哇,想想都觉得压力好大啊!”“毕竟还要生活的。”

日剧《我的危险妻子》里的女主人公在最初的表现就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形象,给先生挤好牙膏、捧着漱口水在一旁伺候、准备精美的早餐、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一般来说这样的妻子每个男人都渴望拥有的吧,然而她的先生只感到了浓浓的压力强烈地渴望从这段关系中挣脱开。

剧情的发展告诉我们妻子的尽善尽美只是伪装,揭开表象之后的她自私毒辣却让许多观众大呼过瘾、迷人——这真是再有意思不过了。

5.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一辈子不大可能永远活在伪装里,在婚恋关系中尤其如此。假如你永远刻意地表现得“很好”,那么首先累得是自己,其次累得是对方。

喜欢一个人,不如放下防备,将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对方。这样,如果他也喜欢你,那么他恰好喜欢的是你最自然的模样。

如此,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