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天地 >> 交际心理 >> 正文
为什么会没完没了地抱怨?
时间:2016年10月01日 18:57   作者:   点击率:

studiograndouest151001323.jpg

中国人的字典里,和“抱怨”相关的词有“怨妇”,“怨天尤人”,“怨气冲天”,“民怨沸腾”,“怨声载道”……“怨”不满,内心的期待没有被满足,对不满意的事归咎于别人或各种客观情况。

“存在即合理”,抱怨确实也有很多益处。例如,一个允许百姓的抱怨的社会充分说明了社会环境宽松;客户的抱怨会找到提高产品或者服务的角度;社交中“同仇敌忾”会让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心情不好时,找朋友抱怨一下,怨恨的情绪随之也就平复。

抱怨没有指责程度强烈,也不会直接诱发你的攻击性。但是一个人内心不满意,没有奋起抗争,只是用嘴不断反反复复、各种情况都要抱怨,絮絮叨叨、没完没了,长期下来也会摧毁你的心情,消磨你的意志。“小媳妇”式抱怨,往往反复用嘴用语言表达内心的不满,怨恨的情绪包裹在语言中,绵里藏针,就如大战僵尸里连续发送的小炮,虽然每个单独的种子战斗力不强,不断发送也会让你招架不住。终究会或设立防线、或起而攻之,或逃之夭夭。身在其中的人有时候会想如果索性一顿吵架、或者干仗更能让人痛快。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要没完没了的抱怨呢?

1、小时候的无助

人的心理微妙之处在于,如果你被爱过,你就会学会自爱;被相信过,你就会学会自信;被尊重过,就会学会自尊。爱抱怨的人,小时候受到类似的待遇。

(1)追求愿望时受到打击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对放在笼子里的狗做电击实验,刚开始还拼命地想逃脱,但电击次数多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电击,根本无法躲避,最终狗放弃了努力。小孩子身边有这么个大人,也爱抱怨,在他想要追求的愿望的时候不给支持反而打击他,那么这个小孩长大以后也会深感无力,只能用嘴巴抱怨缓解内心的焦虑,却难以用力量去争取。

(2)遇到挫折时的外归因

有个小孩子学走路,摇摇晃晃不小心跌倒了,身边的姥姥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宝宝不哭,宝宝不哭,都怪这个地板把宝宝弄疼了吧。姥姥打地板。"边哄边拿脚跺地板。这种就是外归因。长期下来,自己面对挫折也学得了同样的“本领”。

2、长大后的自我诅咒

人的成长就如开车,开始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每个动作分解练习,但学会后就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习惯。小时候的行为在重复中变成了习惯式、自动化的反应。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境,我们就开启了自动模式。结果就变成:“某种情境”——“抱怨:都是某某的错误”——“怎么做也没用”放弃努力——结果真的没实现。形成了无法解开的死循环。

抱怨的人潜台词是“怎么做都没有用”。把失败,心情不好,问题等都统统归为外在的、无法掌控的因素。他们内心其实就非常焦虑的,因为“命运不在自己手中”。“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就是找到更好应对方式的第一步,把握自己的命运。